栏目分类
“关注”我,更多精彩抢先看
“年轻人,得为自己的晚年做打算。”这话乍一听没什么特别,可从一位经验丰富的经济领域顶尖专家口中说出来,它就像一把扎入现实的利刃,直指困扰国家与个人的核心问题。这是前任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2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的发言,瞬间掀起各界关注。养老问题,听起来遥远,可它的爆发却如同深夜的惊雷,来得猝不及防。周小川毫不留情点出中国当前的养老金体系问题,那替代率不到国际水平的一半,竟然暗示了退休生活可能像从高空跌落。现实不但冰冷,而且清晰谁没提前布局,谁可能在未来吃亏。
当你细细品味这则发言,能体会到它背后的紧迫感。怎么会演变到今天这样的局面呢?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现代社会的结构变迁说起。几代人之前,养老大多靠家庭亲属;至多再加上点单位福利,偶尔货币补贴,算是锦上添花。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革,传统模式开始呈现断裂家庭规模缩小、老龄化加速、社会流动加剧,人人都要为自己的未来做防护。这背后的推动力,就是政府从家庭赡养逐渐转向社会统筹。统筹模式的复杂性也在无情地撕裂着它的可持续性。
有一种观点认为,“人熟了才怕老。”此论不假,因为老龄化似乎在近十年里变得近在咫尺。如今,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超过五分之一,养老负担扩张到无数省份都捉襟见肘。养老金缺口的确越凹越深到了一定程度,都得靠全国统筹来强行均衡。问题是,全国统筹的实际运作不谈协作反耗时,牵扯地方博弈难免让这项制度打了折扣。眼下,负担沉重的地区,稍适度靠国家输血;扣着钱不愿支出的经济发达省份,则普遍心存不满。这种“抽肥补瘦”的模式,看似公平,却注定不讨人喜欢。
而问题不仅挤压在政府手里,还辐射到了企业与个人的叠加压力。企业养老金缴费比例逐年降低,本是减少负担之策,但无休止的全球化竞争却让他们叫苦不迭。看看隔壁,美国频出减税政策以吸引投资,这无形中将中国企业推向了更高的挑战门槛。企业捂住荷包,员工薪资削弱,就是一种经济连锁反应。现在再把镜头拉到个人层面,那些处于灵活就业的年轻人,比如送外卖、开网约车的,他们大多数根本没能攒齐社保,该如何养老,成了摆在桌面上的生死考题。
从理论上讲,政府早已提前给出了“第三支柱”这个答案。所谓第三支柱,是指个人通过商业化的养老账户来主动积累未来储备。对于年轻一代,或许拼命工作、支出学费是本能反应,那么存钱养老似乎还得榨出点奢侈时间与智慧去理解。说句扎心的,这支柱讲得简单,落实起来却复杂得很。如果你听课学到晚年投资组合管理,别以为吸引人的文字就能规避市场风险。你还得内心问问自己真到退休岁数,时间杠杆那根“长效投入棒”是否真会带来希望和丰收?
制度设计的不足之处也无处不在,周小川的话不难领悟。他指出,现在的养老金供需逻辑反而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劳动积极性。多缴少得的现象是个显而易见的心理因素,谁愿意付出这么高比例的薪资,退休时又只能拿到少之又少的收入?站得高了才看得远,周小川直言制度“激励性太弱”,这听上去就像坐火车却无目的地,拖延了个人和企业的信心,也拖延了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。
以上这些抱怨算是剖面解剖,而改革真的做起来,却是比剖开还要痛。有评论总爱拿香港养老金体系做例子,它以三方责任清晰的模式在多年运转中鲜少出错。有人说这是一种“顶层设计”理念,打破了打补丁式的改造惯局,可惜香港模式看得见摸不到。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、经济发展区域极为不平衡的国度,似乎让效率与公平这两者的选择难了标准答案。
写到这里,不得不提周小川最后的一点评平衡很难,但迟到比不到强。无论是中央统筹,还是地方贴补,再加个人储蓄,总有能让社会缓解负担的可能性。有人说,这样的钱滚来滚去,就像打掉了牙还能混合着血吞下去,难受归难受,最后总能咽下。至于年轻一代如何看待这盘棋,养老规划或许不止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,而逐渐演变成人生里的一个必修课。
- 2025/10/12国家出手了!短短10天,连续4位顶级网红翻车,没一个值得同情
- 2025/08/20中密控股:目前公司暂时没有磁性液体密封的研发,但已经做了一些相关的技术储备
- 2025/07/07亿纬锂能向联交所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 并同步刊登资料
- 2025/06/25没做过皇后,命运和儿子牢牢地绑在一起:记明朝五位非典型皇太后_公元_吴氏_尊号
- 2025/05/24南方航空,或考虑分拆货运业务「南航物流」在香港上市

